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能水滴石穿,也能淹没刚强之物,这体现出一种以柔克刚的智慧。知足寡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告诉人们要懂得满足,控制欲望,这样才不会陷入危险和耻辱的境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道德经第一章。”待到台下的同学们都找出了布袋中的《道德经》后便开口说道: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关于老师我的理解是:第一个“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这句话是说真正的“道”如果用言语表述出来,那所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对于事物也是如此,能够命名的名字,不是永恒的名字。无名的状态是天地最初的混沌状态,有了名称,就有了万物的分别,也就产生了万物。”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讲解: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不善的观念也随之出现。有和无、难和易等都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方式来处理事情,用不言的方式来教导众人,即不刻意去做,顺应自然规律。
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讲解: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处于众人所厌恶的低洼之地,这种品质最接近“道”。这体现了道家推崇的柔弱、不争的价值观。
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底下的王腾飞则举手问道:“为什么会直接跳过中间几段,直接讲解第八章了?”
“本来我也是不想讲解的,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也就大发慈悲的告诉你们,之前可能是没有对第三章到第七章进行讲解,而不是刻意跳过。这些章节也都非常重要。不过与你们和咱们所学的关联不大!
“比如第三章涉及到社会治理理念,“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体现老子对于社会秩序和民众欲望引导的观点;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进一步描述道的特性,像深渊一样,好像是万物的宗主,加深对“道”的理解;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展现出一种自然主义的观点,天地和圣人对待万物、百姓是不偏不倚的,遵循自然规律而没有情感偏向;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用比较隐晦的比喻来讲述“道”作为天地万物根源的特点;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通过天地长久存在的例子来阐述无私反而能够长久的观念。每一章都有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值得深入解读。我没有解读的意思是想让你们多学多思考,而不是照着我的道走下去而已!”
王腾飞立马鞠躬弯腰行礼道:“学生受教了!”
老师见状摆摆手道:“好了,别文绉绉的了,像个腐儒一样!”
接着开口道:“第二十二章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讲解:弯曲才能保全,委屈才能伸展,低洼才能充盈,破旧才能更新,少取才能多得,贪多就会迷惑。所以圣人坚守“道”,把它作为天下行事的准则。这体现了老子辩证的处世智慧。”
“第四十二章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讲解:道产生了统一的事物,这个事物又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第三种状态,进而生成万物。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面,在阴阳二气的相互激荡中达到和谐。这一章阐述了老子的宇宙生成论。”
“以上我给大家详细讲解的所有这些内容呢,其实全部都来源于我个人长期以来的经验积累以及深刻思考后的心得体会和感悟所得。所以啊,各位同学完全没有必要像照葫芦画瓢那样去生搬硬套、亦步亦趋地死记硬背哦!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面临的情况各异,我们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状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创新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将其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呀。”老师突然苦口婆心的劝解道!
喜欢玩转宇宙之我是宇宙掌控者()玩转宇宙之我是宇宙掌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