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2o3章 红巾军的造反贼来了南京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p>
金陵城,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繁华之地。</p>
明初时,朱元璋在此建国,金陵城还只是个人口不到二十万,甚至其中大部分都是士兵、官员以及其家属的城池。</p>
城中百姓要么死于、逃亡战乱,要么后来被老朱流放,以至于刚开国的洪武初年,金陵并不繁华。</p>
然而二百余年过去,得益于南方地区是主要产粮区,经济开始迅活跃起来。</p>
粮食多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劳动力不再从事粮食生产,转而从事经济作物,或者手工制造业。</p>
在这种情况下,种桑养蚕,棉花苎麻等产业迅展了起来,而且还加瓷器、茶叶、笔墨、纸张等商品展。</p>
到明朝中后期,虽然朝廷海禁,然而大明的商品却远销海外,以至于后世历史课本当中还记载,大明后期的经济繁荣达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地步。</p>
不过民间经济展却跟朝廷没什么关系。</p>
大明二百多年以来,主要的税收就是农税,与宋朝到中后期商税开始占大头有着本质的区别。</p>
这使得在大量藩王、地主侵吞土地资源,占据无数田土,又把税收不断转移给田地越来越少的自耕农的情况下,自耕农纷纷破产,从而起义不断。</p>
其中江南地区就是重灾区。</p>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当中改稻为桑虽然只是电视剧虚构,历史上并没有这一出。</p>
但江南地区很多大地主为了更高的经济利益,把自己名下的田土改稻为桑,或者其它经济作物,使得粮食产量降低,让市面上的粮价上涨不断,百姓吃不起粮食,却是不争的事实。</p>
因此可以说江南地区不管在经济上还是农业上,都真正决定了大明王朝的兴衰。即便大明的政治中心在北京,却无时无刻被曾经的都南京以及周边地区影响。</p>
而在这王朝末年,大明风雨飘摇之际,大明太祖朱元璋从王朝初年赶了回来,犹如王者一般的姿态向着南京城进。</p>
船队其实并没有带太多人,就是两千士兵以及四川湖广等地的官员。</p>
加上随从人员,总计也才不到四千人。</p>
朱元璋在武昌接到了吕大器、李乾德、王扬基、高斗枢、徐启元等湖广大员之后,就顺长江而下,到达了九江。</p>
九江是有明军驻守的。</p>
不过人数很少,由江西、湖广、安庆、应天总督袁继咸驻扎在这里。</p>
他的职位其实跟吕大器一样,都是来南方处理张献忠的大员。</p>
只是袁继咸于崇祯十五年被派了过来,但一直拿张献忠束手无策,还丢了武昌,因此朝廷在崇祯十六年五月派吕大器来取代他。</p>
但袁继咸也没有被撤职,而是就继续留在九江募兵。</p>
后来吕大器也一直拿张献忠没什么办法,朝廷又在崇祯十七年正月把吕大器给撤掉,仍旧让袁继咸担任。</p>
如今历史大为改变。</p>
由于吕大器上交的公文当中说已经处理掉了张献忠,导致朝廷打算撤掉袁继咸,让他去南京当兵部右侍郎。</p>
只是因道路遥远,任命书才刚刚送达,袁继咸正打算启程,听说吕大器到了九江,他就去迎接。</p>
结果当头棒喝,来的是太祖。</p>
跟诸多官员一样,袁继咸刚开始也不敢置信。</p>
直到船上那么多高级官员异口同声,还拿出了洪武朝的视频给他看,他才震惊地信了,然后马上跪地愿意拥戴太祖。</p>
船队继续浩浩荡荡向东而去。</p>
至二月初,队伍就抵达了南京城,缓缓地驶入了秦淮河岸。</p>
老朱站在船头,眺望着这座二百余年后的南京城。</p>
一股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扑面而来。</p>
熟悉感是那城墙。</p>
金陵城的城墙自古就有,特别是孙吴时期,孙权定都建业,让这里迅垒起高墙,成为龙盘虎踞之地。</p>
但千百年来,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特别是宋末与元末,无数次战火洗礼,使得金陵城原本的城墙早就残破不堪。</p>
老朱建立大明,定都南京之后,就对金陵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包括后世南京城残存的城墙,很多都是洪武初年所修,上面还有当时修建的督造、官员、工匠的名字。</p>
如今尚未至清末,金陵城目前的城墙基本上都是洪武时期修建,模样与那时的城池一模一样,因而老朱一眼看过去,只看到了那股熟悉感。</p>
可又很陌生。</p>
陌生是在洪武年间的大明金陵城可没有现在这么多人。</p>
事实上在经过七八年的展之后,朱标已经对南京城进行了规划以及人口扩充,繁华程度与日俱增。</p>
然而这种短时间内的快增长自然还是比不得二百余年的底蕴。</p>
据说晚明时期,南京城人口已经达到了三百万以上,秦淮河岸两侧停满了画舫。</p>
正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时节,两岸杨柳依依,画舫船只来往不计其数,纵使朱元璋他们的船队打着朝廷官船的旗号,也只能在无数的船流当中缓慢航行。</p>
“这就是晚明的南京城吗?”</p>
朱云峰好奇地打量。</p>
他看到定淮门外岸边亭台楼阁林立,白墙灰瓦,朱门大院。还看到寺庙与妓院修在一起,远处高耸的佛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p>
岸上来来往往的人流穿梭,形成了城外秦淮河两岸的街道坊市。</p>
城墙根下不知道多少摊贩拖拽着货物进出城,有码头工人在不断地卸货搬货,有小二在茶肆酒楼旁殷勤地招呼客人,也有穿着华丽的士人风流不羁地穿梭于闹市间。</p>
还有那三四层楼高的阁楼上挂着彩带,年轻貌美的女子站在上面露出白玉般的手臂,巧笑若盼地向着他们招手。</p>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洪武年间的秦淮河两岸。</p>
不能说是繁花似锦吧。</p>
那也能说得上是一片荒芜,纯纯一片野草地。</p>
没办法。</p>
洪武年南京本来就人少,展也就几年时间。</p>
目前朱标还只是规划了城内街道,修建了一些水泥楼房,并且把电力和道路一些基础设施做好,根本顾不到城外。</p>
反观晚明时期的秦淮河两岸已经经过多年展,不仅城内街道坊市林立,就连城墙外,秦淮河两岸边都修起了很多城外的坊市。夯土泥地也铺上了青石板,犹如江南小城,纵横交错的水路网架起了很多拱桥,青楼大院修在岸边,以至于城区也继续往西南方向延伸,便有了江东门、江东桥、安德门、雨花台等坐落在南京城池之外的坊市、街道。</p>
并且南京又是经济和次要的政治中心,汇聚了三教九流,以及大量本地官员和退休、致仕、贬谪官员,甚至还是东林党的大本营之一。</p>
著名的东林书院就在离南京不远的无锡,而东林党讲究广开言路,言论自由。</p>
使得各方学说聚集于此。</p>
在这里能看到妓女与和尚论佛经,与道士谈道法。</p>
能看到街头百姓在针砭朝政,能看到儒生扑白粉穿女人衣裳,还能看到女子大摇大摆地走在街上,以及其它肤色的外国人,甚至还有西方传教士。</p>
很多大儒在南京隐居,收学生讲学。比如刘宗周、钱谦益、吕维祺等等。</p>
如果不说这里是古代封建社会,恐怕还以为是个后世古风景区,开放的程度之高,远远出人们的想象。</p>
“难怪洪应明能写出《菜根谭》。”</p>
季赫见远处河岸边有老者对弈,妓女礼佛,忍不住说道:“在这种地方久居,也许真能领悟到很多哲学。”</p>
朱云峰诧异道:“哎呀,赤赤可以啊,以你的水平居然还知道《菜根谭》?”</p>
“那必须的。”</p>
季赫拍着胸脯说:“我好歹也是文化人,本科!二本也是本,不像某些人,要不是学的艺术专业,就只能去带专!”</p>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