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石本无心,因爱而坚。”他转身对五帝使者拱手:“容我与百姓作别,自会随你们回天。”却在转身时,以石语告知最聪慧的弟子石生:“子时三刻,取我埋在剑形石笋下的‘太初石核’,嵌入双岩裂隙。”
五、石战九霄:玄黄二气护灵根
紫微天网降下时,合石正在裂隙中布“双岩护峰阵”。五帝使者祭起“五岳镇石”,妄图将石合峰碾为齑粉,却见合掌松突然化作青铜巨手,托住镇石。“尔等可知,此峰乃天地初开时的‘玄黄合璧’?”合石甩去破损的青衫,露出石质躯干,太初石核在胸口闪烁,“看我以岩为甲,以石为兵!”
中央黄帝使者怒极,祭出“轩辕石镜”,照得满山透亮。合石却盘坐裂隙中央,双掌按在“坎”“艮”二卦上,岩间突然涌出玄黄二气,化作石墙,将天网挡在三丈之外。他的石质肌肤与双岩共鸣,每道裂纹都对应着岩间水脉,竟将五帝的法力转化为润泽土地的养分。
“老石,你竟要与凡界山峰共生?”东方青帝使者惊怒交加,抛出“斩石刀”,却见合石突然张口,将太初石核与双岩的“玄黄精魄”合二为一,化作“磐石印”,印在天网上。天网应声而裂,露出背后的星空,而合石的石质躯干,已深深嵌入双岩的每道纹路。
六、化石为峰:玄精凝璧护万代
当第十七道“天崩雷”劈落时,合石的石质躯干已布满蛛网般的裂纹,太初石核碎成两半。他望着山脚下跪求的百姓,忽然笑了:“原来最坚硬的磐石,不是生于天地初开,而是生于人间疾苦。”说罢,将半颗石核嵌入双岩裂隙,石质身躯轰然倒地,化作一尊盘膝而坐的石像,双手结“合石印”,掌心永远凝着一滴五色清泉,背后双岩自动闭合,形成“合石护仙”的天然屏障。
天兵们见“人峰共生”已成,知道再难动摇石合峰,只得悻悻回天。临行前,黄帝使者望着石像叹道:“痴儿,你可知这一化,便是与峰同寿,再无重列仙班之日?”却不知,石像的眉心间,正闪烁着太初石核的碎光——那是他留给人间的“石脉灵根”。
山民们在石像前修建“合石祠”,发现双岩裂隙从此永不闭合,五色清泉四季流淌,遇旱则甘冽,逢涝则温和;岩间的《耕石经》字迹自动更新,竟能根据年景变化,指导百姓种植。更奇的是,合掌松的针叶上,常常凝结着形似石纹的露珠,饮之可治跌打损伤。
七、鳞痕千秋:风雨如晦见石心
唐代天宝年间,灵山爆发山火,百姓们抱着石像痛哭,忽见双岩裂隙发出青光,竟将山火引向无人区;宋代苏轼任信州知州时,饮了石像掌心的清泉,竟在岩壁上题下“石合如心,水润如德”八字,字迹百年不褪;明代徐霞客登临此峰,见双岩在雨中如夫妻相偎,题诗壁上:“双岩合璧千年泪,化作甘霖润九州。”
近代抗战时期,日军企图爆破石合峰修建炮台,炸药却在石像前莫名失效,指挥官夜梦合石仙人持剑怒斥,惊醒后见掌心布满石纹,遂仓皇撤退;2003年南方大旱,灵山地区却因石合峰的岩泉系统,成为唯一丰收的区域,水文专家发现,双岩裂隙竟能自动调节地下水位,恰如合石当年所授的“坎艮相生”之术。
八、云深石语:松涛犹唱护山谣芒种,灵山景区的悬空栈道上,导游小林正指着远处的双岩巨峰:“那就是石合峰,由两块花岗岩巨石相合而成,中间的裂隙被誉为‘天地之缝’。当地人都说,这是合石仙长的化身……”
游客们驻足仰望,只见双岩之间的裂隙中,合掌松的枝桠仍在半空相握,针叶上的露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五色光晕。忽然,山风大作,竟将云雾吹成合石仙人的轮廓,绕峰三匝后,化作细雨飘落。有孩童指着石像惊呼:“妈妈,石爷爷的眼睛在动!”
小林笑着解释:“那是阳光穿过合掌松,在石像上投下的光影。不过老一辈人说,每当有旱情,石像掌心的水珠就会变大,提醒大家节水。”说话间,一位地质学家正在记录岩间的水文数据,他的仪器显示,石合峰的裂隙系统竟能过滤重金属,保持水质纯净——正是合石当年以石髓净化水脉时,留下的“活石灵枢”。
暮色中的石合峰渐渐笼罩在青雾中,石像的轮廓与双岩浑然一体,仿佛一位沉睡的守护者,随时会在旱魃来临时苏醒。山风掠过合掌松,松针相击之声,竟隐隐透出《耕石经》的吟诵韵律——那是千年前,合石坐在双岩庐前,教给山民们的第一首护水歌谣。
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石像掌心的清泉仍在滴落,在“仙人泪”池中敲出清脆的节拍。游客们不知道,每一滴泉水里,都藏着一个关于坚韧与守护的故事,藏着一位玄石仙人放弃长生,只为让人间的岩泉永远流淌,让土地永远肥沃,让孩子们的笑声永远伴着松涛与石语飘扬。石合峰默默矗立,如同一座永不崩塌的精神丰碑,而合石的传说,就像他掌心的五色清泉,在每个需要希望的时刻,都会在百姓的记忆里重新绽放。
喜欢大话灵山()大话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