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云巅结庐
建安五年的霜降,灵山北麓的大济村飘着细雪。胡昭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西南方向的百谷峰,峰顶的积雪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像一顶仙人的玉冠。他的青布衫上还沾着秦岭的霜尘,腰间悬着的青铜药壶轻轻晃动,壶身上“松谷”二字是昨夜借宿时用竹枝刻的——自拒绝曹操的第五次征召,他已在南下的路上辗转三月,终于寻到这处“前望千谷,后倚万松”的宝地。
“父亲,此处可还合意?”长子胡文义牵着幼弟的手,身后跟着两辆载着药草典籍的牛车。胡昭转身,看见儿子眼中的担忧,忽然想起十年前在颍川,曹操的使者曾带着黄金百镒叩响柴门,那时文义刚满二十,便已懂得替父挡住宦海风波。
“峰顶平阔如砥,可结庐炼丹;北麓有清泉五道,可洗药煮茶。”胡昭的手指划过老槐树的皲裂树皮,忽然笑了,“当年黄石公三试张良,今日这灵山,怕是要三试我胡昭啊。”他望向百谷峰,目光穿过渐浓的雾霭,仿佛看见峰顶的松涛在向他招手。
二、谷中岁月
百谷峰的冬日来得格外早。胡昭在峰顶搭建的草庐不足三丈,却用松木隔出三间:东间置丹炉,西间堆典籍,中间设石案,可研磨药材。每日破晓,他便背着藤筐踏雪入谷,靴底的铁钉在岩石上敲出清脆的节奏,惊起几只栖息在槲栎树上的寒鸦。
最难忘的是腊月里那次采药。胡昭在绝壁发现几株野生党参,藤蔓沿着赭红色岩石攀爬,根部竟缠着一条冬眠的赤链蛇。他屏住呼吸,用竹刀轻轻拨开蛇身,突然听见谷底传来孩童的哭声——大济村的虎娃失足滑落,正抱着凸石瑟瑟发抖。
“抓住我的藤筐!”胡昭解下腰间的葛藤,一端系在腰上,另一端抛向虎娃。当他抱着孩子爬回峰顶时,后背已被岩石划出数道血痕,却顾不上疼痛,先取出金创药敷在虎娃腿上:“记住,山中草木皆有灵,不可随意折枝。”
暮色中的草庐亮起油灯,胡昭对着石案上的《黄帝内经》出神,丹炉里的艾草香混着积雪融化的潮气,在草庐内静静流转。忽然,他听见峰顶的松涛声有异,出门只见月光下立着个青衫男子,腰间玉佩刻着吴地的云雷纹。
“在下周瑜,奉吴侯之命,恳请先生出山。”来人正是江东名将,此刻却执晚辈礼,“今汉室倾颓,吴侯求贤若渴,先生一身才学,何愁不能兼济天下?”
胡昭望着周瑜眼中的灼灼战意,忽然想起曹操的使者曾说“如公不出,奈苍生何”,孙权的书信里写着“愿以江东十万户为先生药田”。他转身从丹炉取出刚炼好的“还魂丹”,递给周瑜:“周某可知,这丹药需采百种草木之精,历三寒三暑方能成?天下苍生,亦需文火慢煨,急不得啊。”
周瑜默然,忽见石案上的《黄庭经》内页飘落,纸上是胡昭新创的“谷气吐纳法”,字迹如松针入石,暗含道家玄机。他长叹一声,解下腰间玉珏放在石案:“先生高义,周某不敢强请,唯望这玉珏能护先生周全。”
三、望亲烟岚
大济村东的凤凰墩,胡文义正在搭建望亲台。他踩着新伐的松木,望着百谷峰顶的草庐方向,心中默数:父亲晨起必燃艾烟驱虫,正午会升柏烟炼丹,黄昏则有松烟伴读。这些细微的烟迹,成了他与父亲之间无需言说的默契。
“大哥,今日是重阳。”三弟胡信义抱着陶坛走来,坛中是母亲新酿的茱萸酒。胡文义接过酒坛,在台顶的石龛前跪下,只见石龛内供着父亲留下的青铜药壶,壶嘴方向正对着百谷峰。自父亲上山,这望亲台便成了全家的牵挂,每逢初一十五,母亲必亲手做胡昭爱吃的茯苓饼,由文义登台祭拜,待饼凉透,便有山风将饼香送往峰顶。
建安十三年,孙权的使者突然造访大济村。为首的中郎将腰悬吴钩,身后跟着二十铁骑,在村口便喝令:“胡昭若再避而不见,便请公子随我们去建业‘做客’。”胡文义望着对方手中的吴侯手令,指甲深深掐入掌心,忽然听见山顶传来清越的钟声——那是父亲新铸的青铜钟,专为警示山匪所备。
“容我登峰与父亲一叙。”胡文义强作镇定,带着使者登上望亲台。峰顶的草庐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忽见一道白练从峰顶垂下,上面系着胡昭的书信:“文义吾儿,若以父故累及于你,父当自缚请罪于吴侯。然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使者望着随风舞动的白练,忽闻远处传来马蹄声,却是周瑜策马而来,腰间玉珏正是当年胡昭所留:“吴侯已悟,先生高志,非权势可动。”他转身对使者低语,“还不快退下,莫惊了山中仙人。”
四、松谷遗踪
青龙二年的春分,胡昭在草庐内打坐时,忽见丹炉中紫烟升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