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烟升腾,竟在石案上凝成“归去”二字。他抚过案头的《松谷医案》,上面记着这些年治愈的三百零七例病患,指尖停在虎娃的病案处——那孩子如今已是大济村的药童,能辨百种草木之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文义该来了。”胡昭望向窗外,只见望亲台上人影攒动,长子的青衫在春风中格外显眼。他取出早已备好的木匣,内有三物:青铜药壶、《黄庭内景经》抄本、一只半旧的麻鞋。刚将木匣放好,便听见草庐外传来脚步声,回头时,却见长子已跪在地,眼中满是泪水。
“父亲,您……”胡文义看见石案上的《松谷医案》,忽然想起昨日虎娃来报,说百谷峰的药草竟在冬日开花,清泉中浮现出丹书纹路,便知父亲大限将至。
胡昭笑着扶起儿子,将木匣交到他手中:“药壶可保大济村三年无疫,医案可传后世医道,这只麻鞋……”他望向峰顶的松林,“若遇大旱,埋入望亲台的根基,自会有清泉涌出。”说完,竟在石案上写下“谷中有真”四字,笔落时,人已化作松烟,唯留青衫空悬于竹架。
五、仙迹神化
胡昭仙逝的消息传遍灵山,大济村的百姓们登上百谷峰,只见草庐内的丹炉尚温,石案上的“谷中有真”四字闪着金光,峰顶的松林竟在瞬间换上新绿,每片松针都朝着草庐的方向微垂,如同在致最后的敬意。
胡文义遵照父命,将麻鞋埋入望亲台,次日清晨,台基下果然涌出清泉,水质甘冽,饮之百病皆消。他与两个弟弟商议,将望亲台扩建为望仙台,台上供奉胡昭的青铜药壶,两侧立碑,刻其生平医案与修道心得。消息传到建业,孙权叹服,遣人送来“松谷真人”的金匾,挂在望仙台中央。
最神奇的是葛路村的“神仙靴石”传说。某日,村夫在山径发现一只巨大的麻鞋嵌在岩石中,鞋内竟生长着罕见的九叶灵芝,摘下灵芝后,鞋印却深深刻在石上,无论风雨如何侵蚀,始终清晰如初。百姓们说,这是胡昭升仙时留下的足迹,专为指引迷路的采药人。
胡昭的侄子胡超继承衣钵,精研医术与道法。传说晋太康年间,晋太子染病垂危,胡超奉诏入宫,仅用三剂百谷峰的药草便药到病除,辞谢赏赐时,竟在宫廷中化作清风而去,只留下“松谷门下”的玉牌。皇帝感其神异,追封胡昭为“灵山道教始祖”,胡超为“胡公真人”,灵山的神仙传说从此愈演愈烈。
六、千年谷响
晋元康元年,望仙台改建为望仙观,胡昭的青铜药壶被奉为圣物,壶中泉水千年不涸,能治万病。观内的《百谷仙踪图》描绘了胡昭在峰巅炼丹、谷中采药、雪地救人的场景,其中“雪地救虎娃”一图尤为传神:胡昭衣袂上的药草纹路在月光下竟会轻轻摆动,仿佛随时会走下画卷。
宋宣和年间,宋徽宗梦游灵山,见一老者在百谷峰巅与松涛对饮,醒来后下诏加封胡超为“玄坛紫桓洞真天师”,并敕建“百谷仙祠”,祠内胡昭像以灵山特产的花岗岩雕刻, eyes 微闭,似在沉思,衣褶间暗藏百种草木的纹路,指尖还拈着虚构的党参。
如今的百谷峰,峰顶的“松谷草庐”遗址已被石栏围住,栏柱上刻着历代文人的题咏,最着名的是朱熹的“谷深而隐,峰高而明”,将胡昭的精神与山水融为一体。每逢清明,望仙镇的百姓便会登上百谷峰,在草庐遗址前摆放药草与新麦,这习俗已延续千年,成了对“松谷老人”最质朴的纪念。
站在望仙台上远眺,百谷峰的轮廓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仿佛一位长须老者正俯瞰着山下的万家灯火。山风掠过峰顶的松林,传来沙沙的声响,当地人说,那是胡昭在向后世医者传授脉诊之法;若遇暴雨,峰腰处的“百谷绝壁”便会浮现出模糊的人影,背着藤筐攀爬,那是仙人在指引采药的路径。
胡昭留下的不仅是一座山峰,更是一种隐于谷而济于世的精神。他拒绝了权贵的征召,却从未拒绝过百姓的病痛;他选择了云巅的孤独,却让千万人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当望仙观的晨钟再次敲响,当百谷峰的云雾又一次漫过望亲台的石阶,胡昭的故事,就像他当年在石案上写下的“谷中有真”,永远在灵山的千谷万壑间回响,成为百姓心中,最贴近人间的神仙。
这就是百谷峰的传说,它不似其他山峰充满神话色彩,却以真实的历史脉络与人间温情打动着世人。胡昭的一生,是隐士的一生,也是守护者的一生——他守护的不仅是灵山的草木清泉,更是一种在乱世中坚守本心、悬壶济世的精神。当岁月的尘埃落满历史的书卷,百谷峰的故事依然鲜活,因为它讲述的,是一个人如何在天地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让生命的价值,如同峰顶的松涛,千年不绝,万古长青。
喜欢大话灵山()大话灵山。